留学资讯> >

优秀学姐说 | 拿到UCLA、CMU等大学的Offer,她说:不再被数字定义,我终于和自己达成和解!

2020-05-15


经历了3月份的放榜风雨和4月份的干货讲座,2020年申请季已经正式落下了帷幕。但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崭新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5月份时间里,棒呆留学将开启一个新的系列文章“优秀学姐or学长说”。


多位2020届申请结果不错的棒呆优秀学员们,将以文字内容为主要形式,谈一谈自己在申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对学弟学妹的建议等等。


今天的文章里,我们首先来介绍的是被UCLA,Carnegie Mellon,USC,UVA,UNC,Smith College等多所学校录取的棒呆学员Lisa同学。


讲述者:Lisa



★ 毕业学校:南京某IB高中


★ 录取院校:UCLA,Carnegie Mellon,USC,UVA,UNC,Smith College等


★ 标化成绩:

TOEFL分数:114

SAT成绩:1520 (写作8/6/8)

SAT2成绩: 数学800,物理800


★ 课程分数:

IB (predicted grade):40/42

AP科目分数:宏观经济5分,微观经济5分,微积分AB5分,物理C电磁5分,(微积分BC4分,物理C力学4分,统计4分)



申请季绝对是我度过的最灰暗时期,没有之一。


当我此时拿着录取通知书,有资格以上帝视角俯视过去的那个为了申请季忙的焦头烂额的自己时,还是觉得很多自己做的决定是不可思议的疯狂。


16次托福,7次SAT,7门AP,2次SAT2。


考到最后身心俱疲都不认识自己了。


哦对了,我还参加过数不清的有用的和没用的活动,在遇到棒呆留学前还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现实版“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


但如果有人问我,“你后悔吗”,我会说“不后悔”;如果他们追问“你觉得你那么固执的追逐,有意义吗?”,我会说“有意义”。


因为后来想想,每一段经历都伴随着或喜或悲的感受,而这些真实的感受一点一点造就了现在的我。


当所有人用数字来定义你时


初中的我过于一帆风顺,进入高中后,我迅速意识到我太天真了。


有些考试是不可以几天速成的,尤其是托福和SAT这些语言类考试,靠的是平时日积月累的沉淀与积累。英语一直是短板的我第一次发现——事与愿违原来也会变成家常便饭。


有两串数字一直记得特别清楚,首先是托·最会赚钱·最爱加场·福:


102,98,99,107,111,109,107,109,112,110,109,108,100,114 


哈哈,还有把人折磨到不行的SAT:


1420,1420,1500,1470,1480,1520,1490


简直烂熟于心!看不懂的人以为这是什么奇怪的代码,看得懂的人一定也能懂其中的一把把辛酸泪。


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做到对于过去随意调侃,但申请季的我却是完全另一个人——想尽办法掩盖我疯狂刷分的事实,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害怕别人的评价。


我害怕我的同学在我没考好的时候,好奇的不停问我的分数——“你这次SAT多少分呀?是不是到1550啦。”


我害怕我的朋友认为我太过于执拗,对我表示不予理解——“考那么多次了,还考?”


我害怕不了解我的人一脸不屑的吐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实力不够,刷分来凑。”


不仅如此,我还害怕自己不停地烧父母的钱却丝毫没有成果,害怕我的老师看到我的成绩后不经意间的叹息,害怕那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逐渐的对我失去信心。


但就像打击多了之后就会对失败免疫,挫折经历多了人的心态总会变得豁达,这或许是高等生物的自动保护机制吧?


一直出不了分,考多了之后,各种评价听过了之后,各类失落也体会过了之后,不知哪天就突然灵光闪现悟出了一些事情: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用数字来定义成败或者好坏的社会中。


小学初中的期中期末成绩;高中的GPA,Ranking,SAT托福成绩,AP、IB、Alevel成绩;以后大学的GPA,考研的GRE,找工作时的工作年数,成家立业后被人不经意问起的年薪,奖金或分红。


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总是会被不同的指标量化,大家总是会乐此不疲的攀比,对别人指指点点。


个人的力量在社会面前是渺小的,虽然不奢望能改变社会现状,但是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的权利。


当你的老师,你的朋友,甚至你的家长都用成绩来定义你的价值时,当许多人认为寥寥几个数据就代表你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这种评判是片面的,不应该被他们的言论而影响自己的心态。


二维空间的白纸黑字怎么能完全定义一个三维空间的鲜活的生命呢?那些用成绩评判你的人真的了解你吗?他们是如何数字化你的性格,你的思想,和你的灵魂呢?


最可怕的永远不会是别人对你的失望,而是自己对自己一种否定。只要你还肯定自己的价值,就完全不用对自己失望。”


上面这段话出自我某天凌晨三点的日记。


16次托福,7次SAT,7门AP,2次SAT2。最后的最后,我终于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遇到了全世界最好最可爱的顾问


为什么我觉得申请季仅仅是“灰暗”而不是“黑暗”,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些温暖的人一直在默默支持我,那是一种可以隔空感受到的温度。


遇上棒呆绝对是因为某种奇妙的缘分,高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找了咨询机构,一时焦虑的心情抑制不住,于是我向同学询问有没有推荐,然后就找上了棒呆。


▲ 棒呆留学官网:www.bonday.com


当和棒呆顾问Justin有过第一次交流后,发现,真的,太,聊的来了!所以我放弃了货比三家,决定顺从自己的直觉定了。


后来发现这也是我做过的为数不多的,完全正确的,无论怎么样也不会后悔的决定之一。


每次Justin通话时他的言语之间,或是语音信息,或是对话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阳光的气息。



我的中方运营顾问Emmy,通过讲话的语气就能推断出是一个暖暖的甜甜的女孩子。


我是一个很不喜欢将我的情况和别人作比较的人,但是有些时候,我确实认同“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或许是参照物效应,就像是当我吃到学校午饭时才意识到早餐的小面包才是人间美味一样。


当我听到别人在无奈的吐槽他们的咨询机构是多么强势,多么不尊重他们的想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我已经足够幸运,这份幸运值得被认真对待和珍惜。


我的好朋友ED选校不是她喜欢的,而是她机构想让她申请的;数学课坐我后面的同学说他们机构顾问根本不允许他申请Top15,因为几率太低。


而我从未体验过这种束缚:


无论是School List,还是文书选题,还是专业的选择,还有最后的选校,Justin总是会尊重我做的决定,并且给予客观的建议。


即使我们的意见有分歧,他也从来不会把他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而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当我和同学闲聊说到,“我顾问会帮忙推荐学校,并且让我自己制作School List诶。”


她们总是会发出一声哎的长叹和一句“你的顾问老师也太好了吧!”


而我能做的不住的点头,心里默念:对,确实很好,多夸点,哈哈。


其实申请季还是不乏感动,Justin真的是一个超级耐心,超级Nice,超级可爱的人。


很多时候我的主文书和补充文书的初稿真的是惨不忍睹,结构一片混乱,发给Justin的时候我内心都于心不忍。


但是他一点一点的帮忙纠正,告诉我哪一个主题不是很贴合文书的题目,如何安排故事情节可以更吸引招生官的注意,然后需要在哪些地方加更多的细节……


如果要找一个合适的类比的话,那我的初稿或许就像是路边的随手可捡的鹅卵石,普通而无新意,但是通过无数次的修改,最终的文章就像是带有小闪片的水晶球一样,至少让我爱不释手了。


说实话,我对于有几篇文书的喜爱程度,已经到达了从头背到尾都觉得意犹未尽的程度。


但感动不仅仅只有这些,在和Justin合作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我也在逐渐成长。


其实不太希望称他为顾问,因为那样听起来太冷冰冰,缺少一点人情味,我更愿意把他当为一位使我受益匪浅的朋友。


一直很感激,因为他是在我申请过程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对我流露出失望的人,并且在我每次搞砸了SAT,活动没拿奖,AP没有拿到渴望的成绩之后,他都会安慰并且积极地鼓励我。


在两周一次Meeting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我如何对于很多事情不再那么的执拗,不要太纠结别人的评价,更不用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担忧或者焦虑。


很多感动和感激很难用文字呈现……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我有机会说谢谢,我愿意每天都说三万遍。


若申请季能从头来过…


一路下来踩过了不少坑,也收获了不惊喜与感动。但如果一切能从头来过,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些:


首先,申请季的压力有很大一半会来源于外界。


父母和老师的期许,朋友之间的对比产生的压力,无数社交媒体上中介公布的喜报,这一切都会带来烦恼和焦虑。


但是这样的情绪并不会帮助我们。我们能做的事找出焦虑的来源,比如微信的朋友圈,然后直接关掉它。这样有意识的控制外界的压力,可以让自己少了很多的烦恼呢!(亲测有效


其次,一切事情都需要提早准备,拖延症绝对是申请的最大敌人(或者说是所有事情的敌人)。


我真的希望有人可以在高一刚开始的时候就推荐我来棒呆,这样我就不会浪费高一整整一年了。


然后文书是一件需要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并且很多idea需要灵感,所以越早准备,最终的文书就会越合意。


最后,一定不要忘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对于人生,对于成功的定义。


如果只是接受了社会上普遍接受的准则,那么最终过着的是别人脑海中的理想化生活,而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生活。


而且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便会很轻易的被他人所左右,随波逐流,泯然众人。


写在最后


作为一名有自知之明的人,我知道我没有过人的天赋,或者让人羡慕的好运,也绝对不是被人人称赞的“牛娃”。在茫茫留学生海中,我的Profile完美地落在正态分布距离平均值2-3个标准差内。


所以我懂得很多人也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的挣扎——被学校拒了会难受,理想和现实有落差会难受,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录的好很多,也会难受。


但是这种负面情绪真的很“负面”吗?


我觉得不,因为它们的背后往往都是美好的愿景。


当决定了留学的那一刻起,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满怀着希望,背负着期许,等待着努力的果实,风雨后的彩虹,和未来的鸟语花香。


所以当最终尘埃落定,若没到自己的预期,我们完全不用责怪自己,因为落差感和失落感来源于自己的上进心和自己的希望,只要具备这两种品德,时间自然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因此,反思反思过去,展望展望未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充满仪式感的对申请季告个别,带上自己这份酸甜参半的回忆,再次上路吧。


平台官网:www.bonday.com

咨询/预约:400-0860-711 

微信号:bdbonday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注棒呆美本精选

arrow

即刻获得
每日新鲜留学资讯

棒呆美本精选
在线免费咨询
400-086-0711
APP微信微博
APP
棒呆APP

一款留学党不可错过的APP

WeChat
微信顾问

棒呆国际教育高端北美申请顾问

weibo
微博服务号

最新留学动态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