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申请生来说,最大的疑惑莫过于“美国名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那些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都有哪些过人之处?”当届的申请生总是试图从往届成功的案例中挖掘到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成功从来都是无法刻意复制的,而失败却是可以牢记于心来避免。
今天棒呆留学就为大家分享哈佛大学招生面试官Arvin Chang总结的在招生过程中会被圈红画“×”的几个点,引以为戒吧!文末附往届被拒学生案例分析哦~
大学不会招那些只是为了提高自己进入名校的机会而做事情的学生。比如说,那些拥有很多门在线课程证书或者每个学期都参加不同夏校课程的学生其功利心就很明显,学校不会只因为这些就认为你很优秀。
哈佛当然不是排斥那些在线学习和参加夏校的学生,但是比起形式学校明显更看重学生内在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学习能力。你在过程中收获的知识、经验、感悟和结识的朋友远远比那些证书更重要。
还有,哈佛在招生的时候对于学生高三的成绩是不做要求的,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申请时不做要求就随意对待,导致低分甚至不及格,恐怕也会给人一种功利的感觉。要知道,优秀是一种习惯!
很多学生都知道参加课外活动是为自己的简历镀金的好方法,但是一个简历上有着一长串各种活动名称的学生也不是名校欣赏的学生类型。
像去非洲建一个月的房子但是却没有任何真正公益意义的活动只是在博噱头;只为了提高入学几率而刻意培养的长笛技能更不能代表你的爱好……
所以,申请生与其为了让自己的简历好看而盲目参加一堆本人不感兴趣的活动,不如只参加几个最感兴趣、最能投入自己热情的活动。
要知道,没有人可以做到在每个方面都很完美,通才某些时候也许就意味着庸才。只有那些挖掘出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活动的学生,才能随意跟面试官侃侃而谈一两个小时活动经历,让整个人都在发光。
无论是哈佛大学,或者耶鲁、MIT等等,大学是一个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入学的人都能获得成功。
学校的名气或许会帮你获得谷歌的面试机会,但是却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能成功获得offer。所有的成功最终都应该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实力,而非学校的名气。那些把入学当做通往美好世界大门的金钥,想要一劳永逸的申请生学校是不会接受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申请者会被名校拒绝呢?这里我们摘选了两个哈佛大学新生真实案例来分析,资料源于《录取一个哈佛学生,42个招生官投票决定》。
Sam
Sam来自东岸的某所私立学校,申请数学专业。SAT满分,SATII优秀,8门AP也全部是满分5分。
最有意义的活动讲述了他对数学研究的热爱,以数学独立研究为主线,参加了MIT暑期科学研究夏令营,是学校数学协会主席。体育方面,则参加了校网球队,举重队等等。
个人陈述选题从梭罗的“瓦尔登湖”讲起,反省现代人追求物质而忘记本我和生存的意义,再联想到自己沉浸在数学世界里一心钻研,通过数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教师和升学顾问推荐信则进一步描述了他对数学的执着和热爱:博览群书,带领学校数学队多次取得州级别冠军,学校领袖人物。
但是老师也提出一些Sam的弱点,比如学术方面的傲慢,不能尊重教学能力较弱的老师,曾经组织同学抗议让校长撤掉这位老师,经常独占课堂讨论时间。当然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比较正常,但是老师希望他之后会发展出更多的同理心。
Tammy
Tammy来自美国东北部一所私立女校,母亲是家庭主妇,毕业于常春藤大学,父亲是学校校长,本科和研究生都毕业于常春藤大学。
在最有意义的活动里面描述了常年参加划船训练对她的影响,拉近了她和父亲的关系。个人陈述则从她克服重重困难,挑战自我为主题,在落下半学期AP物理的情况下,依旧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教师推荐信对她的学术和体育方面的成就都做出较高的评价,特别是体育方面的特长,她每个暑假都花大量时间训练和参加比赛,并且在全国和国际比赛得到较高级别的荣誉。
事实上这两位学生都是被哈佛拒掉的,为什么呢?
Sam是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学生,但是情商较低,特别是推荐信里面提到他不尊重老师,全随自己心意。
而Tammy虽然有体育的特长,但是其他方面还不够优秀,同时面试官在和她交流时,发现学生缺少对知识和学术的热情,对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社团的认识也流于表面。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真正能进入藤校的人从来不是那些询问别人参加什么活动、学习什么课程对申请有利的人,而是那些一直在不断尝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并将其做到极致,充分挖掘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的学生!
当然,确认兴趣特长方向、找出申请中的独特角度,以契合目标院校特质不是一件易事,很多时候没有经验的申请生仍然需要专业咨询机构的引导、指路。
想了解更多美本申请相关文章,欢迎登录棒呆国际教育(www.bon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