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资讯> >

哈耶普斯大满贯顾问的“大实话”:2022Fall入学申请,平时表现稳定的孩子,可能受到影响更大……

2022-04-19


Ivy Day结束了。大家有没有如愿拿到梦校的offer呢?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很多人都把今年称为是“最冷申请季”和“最玄幻申请季”。


尽管“玄幻”,其实在专业人士的眼里,美本申请仍然是有章法可循的。这不,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就把市面上流传的几大误解分析了个明明白白。


Brian Ong

棒呆国际教育创始人


高中毕业于知名的英国七橡树中学,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系,并于斯坦福大学取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作为倍受尊重的高端留学申请专家,他帮助众多优秀中国学生获得美国顶级大学录取。并因此登上《福布斯》亚洲杂志封面。Brian现为5个孩子的父亲。

他说:

🔽表现最稳定的孩子,今年受影响最大;

🔽“活动”的性价比,并没你想象那么高;

🔽招生官最“反感”Check List

🔽一颗好奇心,要比竞赛获奖更重要

🔽数据说“读美高能帮助录取”,实际答案却是“未必”


表现“最稳定”的孩子受影响最大


今年美本的录取,我们看到,美国大学因为各种政策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正确的问题,多元化的考虑,再包括国际生的比例要求。


比如原本1000个国际申请者里,大学会录取100个中国学生,但是现在可能就录40个,剩余名额留给其他国家的孩子……所以录取的难度,总体上是增加了不少的。


像加州大学系统,在往年,对于成绩比较好的中国学生来说,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都可以算作是比较稳当的选择。但是在今年,加州大学的录取是明显下降的。


还有纽大,很多孩子都发现,今年纽大申请也是挺难的。


当然,加州大学和纽大,属于变化较大的。其他一些美国大学,像杜克、华盛顿圣路易斯等等,录取情况仍然不错。


另一方面,这些年,国内有更多国际学校和公立高中国际部的学生,都有意愿要前往美国。实际上参与竞争的中国孩子也更多了。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中,出色又努力,同时能够获得丰富教育资源的孩子,实在太多了。


所以,一方面是国际生录取名额的减少;一方面是知名州立大学的录取下降;还有更多的中国孩子加入竞争……那么最吃亏的,显然不是最顶尖、最闪亮的“完美大牛娃”,而是平时成绩不错,各方面表现堪称“稳定”的那一批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属于“表现稳定”,又最容易吃亏的群体呢?


比如AP、IB成绩,分数大概在1450到1520之间,预估分在34到38之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非常努力,但又不是最顶尖的。


对于这部分“最吃亏”的孩子来说,怎样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吸引到招生官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录取概率?我们下面会细说。


“活动”的性价比,没你想象那么高

前几天,我和国内一位名校的校长聊天,他感叹说:“本来周末放假的意义,是让孩子们得到充足的休息。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生,周一来到学校的时候,很多反而是处于一种非常非常疲惫的状态。”


这些学生,周末两天需要参加各种竞赛,比如数学、物理、机器人、商赛……有时候还要赶去外地。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又要接着把作业赶出来,一直赶到半夜12点以后。


疲于奔命地参加了那么多活动,究竟对美国大学的申请有没有帮助呢?


未必。


当然,如今市面上有那么多活动,鱼龙混杂,如果仔细挑选,肯定能从中挑出几个有价值的活动来。


如果有个学生,他本身素质非常过硬,然后录取了藤校,又正好参加了市面上的几个活动。当有媒体曝光,大家往往都会盯着这些活动,觉得如果自己参加了,也能保证录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个学生之所以被藤校选中,很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也许是文书出彩,也许面试出色,也许参加了其他活动),反而和你看到的活动没有一点关系。


前面说到,“非常努力,又不是最顶尖”的中国孩子,在申请美本的时候最容易吃亏。所以这部分孩子,你就千万不要再傻乎乎地盲目给自己加任务了——努力的方向不对,越努力就离目标越远。


首先,无论是任何美国大学的录取,学校成绩才是基础,才是重中之重。成绩如果有“硬伤”,那是很难弥补的。而我们见到过许许多多的学生,他成绩还没过关呢,忙活动就开始忙不过来了。这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另外,我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孩子,他们的学校活动已经非常丰富了,并没有必要非在校外参加活动。也不是说“只有参加了校外活动,才有机会进名校”,没有这种要求。


如果真要排一个优先级,那顺序应该是:学校成绩>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你千万要等学有余力了,再去考虑校外活动。


美国大学希望看到在某些领域非常有兴趣、非常执着的孩子。当然这些领域最好包括“学术”和“非学术”两个部分。


具体来说,比如“学术”部分,你可以专注心理学、生物、计算机中的某个项目,做一些跟这个有关的东西;“非学术”类的,音乐/体育类活动,选一个参加,比如学校乐团、运动队……这样就可以了。


特别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做一件事情,都需要用一个奖项来证明你的喜爱。


我有一个比喻,说你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某样事物的喜爱呢?就好比家长对孩子的爱,你不用每天都对孩子说“我爱你”,更不用在墙上挂一张《最爱孩子的家长证书》。你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每天拥抱他,花时间陪伴他,倾听他的心事……都可以证明。


那具体到大学申请,老师的推荐信,自己的文书……都能忠实地反映出你对某个项目,究竟是不是真爱。


别成为让招生官“反感”的人

如今的留学市场,噪音很大。我这两年接触到很多家长,他们一会儿看到这个孩子凭借这个东西进了藤校,就来跟我说:“我要参加这个项目”;一会儿看见另一个孩子凭那个进了top10,又跑来说:“我要加上那个活动”。


国内一些家长的误区就是认为:我想申请美国大学,就要满足ABCDE这些条件,等我给每个项目都“打了勾”,那么孩子录取就稳了。


但其实美国大学对这样做Check List(任务清单)的做法是最为反感的。因为你想一想,给清单打勾的时候,多数人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机械地去执行,他没有热情、没有真爱。


美国大学很讨厌人家去拆分他的录取过程,然后把申请大学当作一个“科学项目”去研究、去操作。


大学申请这件事情,你要学会去给它“注入灵魂”。具体来说,就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创造出一张属于你的独特的“个人标签”,让别人一想到你,马上就能联想起你最亮的那个“点”。


比如有些人发朋友圈,他为了“打勾”,内容就发得面面俱到——

⭕️ 我要发和朋友在一起,要不人家觉得我没朋友;

⭕️ 我要发和孩子在一起,要不人家觉得我不是好家长;

⭕️ 我不能不发疫情的事,要不人家觉得我不关心大事……


最后就没有聚焦的点,毫无个人特色。


而另一些人,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发朋友圈,都是自己看过的意大利和法国的书籍,以及对这些书的评论。那我每次想到他,就会说:“哦,就是那个热爱读书,又擅长书评的人。”


发朋友圈,有没有鲜明的特点倒没关系,但是申请美国大学,就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去给所有事情“打勾”,你最需要的是鲜明的“个人特色”。


“好奇心”比竞赛拿奖更可贵

我很喜欢种菜,在自己家开辟了菜园,并且带着孩子们一起种。然后疫情来的时候,大家就夸我有先见之明。


其实我种菜,纯粹就是因为喜欢而已,从来没有想过要未雨绸缪,也没想过要获得什么成果。


如今很多人,无论是对“成功”的定义,还是他们每天在做的事情,都是非常雷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


但是你会发现,其实美国大学的思维是——没有刻板规定。他们不会去招那么多类似的人。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喝咖啡。如果你在刷题的时候点上一杯,那这杯咖啡的意义,也就是提神醒脑而已。


但你如果有足够的好奇心,光是咖啡这一件事情,你都能研究出很多课题来——


比如,从什么年龄段开始,人们会更喜欢喝咖啡,而不是喝茶?这是生物学相关内容;

什么情况下会特别想喝咖啡,这就和人类学、心理学有关联了;人们购买咖啡,是喜欢外卖下单,还是更愿意在咖啡厅里饮用?这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研究;

喝咖啡的杯子,用不用一次性的,用不用吸管,这又涉及到环保的问题;

或者你也可以研究咖啡的来源国家,市场上的咖啡主要来自非洲还是南美,为什么?这就牵涉到政治问题,以及物流问题了。


我的意思是说,对大部分人来说,咖啡是什么?是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点上一杯;还是我参加竞赛太累了,来一杯解乏……但实际上,他喝下去的这杯咖啡本身,如果去认真研究的话,会远比他参加的竞赛,价值更大。因为太多人去参加竞赛了,不仅得奖难,而且太雷同了。


归根结底,你要学会怎么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我想强调的一点,想传播给更多人的,是说——申请大学,你不是要去不停地追求什么东西,而是要学会坚守一些东西。


我看有太多的学生也好,家长也好,他们整天都在不断地追求——追求业绩,追求成就,却失去了生活本身,就不会说:“我要主动去学习一样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好酷啊!”


说到底,他失去了好奇心。


最近我和孩子们观看了一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黑白电影,觉得很有趣,就把当时的许多电影都找来慢慢看。之后,我们还聊起了工业革命、时代背景、有趣的发明,还有当时儿童的生活状态等等。我希望孩子在长大之后,对万事万物仍保有旺盛的好奇心。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又要来向我要电影清单了——千万别这样。电影是什么并不重要,“发现乐趣”和“探索未知”的能力才是最宝贵的)


如果把整个生活都变成了打工,不停地给自己定KPI,慢慢地,你就对生活没有热情了,就很难再有创新了。而缺乏热情,缺乏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这无论是从个人进步、大学录取,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是很糟糕的事情。


作为一个学生,不要有太多功利心,不要单纯为了申请去做各种活动。


你如果换一个思维——我本来就喜欢这个东西,无论我是不是能进好学校,我就想做这个事情。这样会开心很多,反过来,其实对大学申请,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就好比我种菜这件事,因为喜欢,所以我坚持种菜很多年。结果,疫情一来,我一下子成为了自己兴趣爱好的最大受益者。


数据告诉你“读美高能帮助录取”实际答案却是“未必”


从今年放榜的统计数据看,你会发现,在所有顶尖offer中,美高学生占到了将近一半;而如果仅仅统计“哈耶普斯麻”的话,美高生源更是高达6到7成。


这就给很多家长造成了一个印象——去美高留学,对未来申请美本大有好处。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我想说的是:去美高就读,未必真的有利于中国孩子的美本申请。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如果你仔细去研究“放榜数据”的话,就会发现:被顶尖美国大学录取的美高学生,其中有很多人是在美国顶尖的公立学校读书的;还有一些则就读于地理位置非常偏远的不知名美国高中……而这两类高中,恰恰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孩子,不太会去申请的学校。


(注:中国长大的孩子,出于安全和生活方便的考虑,大多会去申请知名的私立住宿制学校。能够就读美国公立学校/偏僻学校的孩子,大多是在美国长期生活,甚至完全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很多本身是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者)


而每年国内媒体进行美本录取统计的时候,一些海外机构也会提供他们的数据。再加上近几年来,各家机构海外生源的比例也有明显增加。而顶尖美高中最顶尖的学生,还可能一人手握很多offer……这样一来,“华裔美国学生”的数据和国内孩子的混在一起,就很容易造成误导。


事实上,中国籍学生走的是“国际学生”的录取池。他们和美国籍/绿卡学生的录取难度是完全不同的。也不会因为你读的是美国高中,就能进入美国学生的录取池中。


那我为什么说,也许去美国上高中,未必能给美本申请加分呢?


因为美国的每一所高中,都不可能获得太多的藤校名额(美国大学的多元化考虑)。而这些有限的名额,还要优先分给“校友子女”、“大学教授子女”、“体育生”、“少数族裔”、“弱势群体”……那么剩下来的名额,落到“国际生”的池子里,就不可能有很多了。


所以我说,中国学生去美国读高中,对申请美本未必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棒呆,在国内就读和赴美高读书的学生,比例较为接近。而每年这两部分学生,都有很多机会得到藤校和top10美国大学的录取。


当然,如果你去美高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保护创造力,拓展人脉之类的目的,那么这时候,美高也的确会是不错的选择。


如何联系我们?

平台官网:www.bonday.com

电话咨询:400-086-0711

微信公众号:棒呆留学精选mindimp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注棒呆美本精选

arrow

即刻获得
每日新鲜留学资讯

棒呆美本精选
在线免费咨询
400-086-0711
APP微信微博
APP
棒呆APP

一款留学党不可错过的APP

WeChat
微信顾问

棒呆国际教育高端北美申请顾问

weibo
微博服务号

最新留学动态早知道